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在碳硅三维异质集成器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项技术有望为下一代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芯片及先进传感器带来革命性变革。通过创新性地实现碳基与硅基材料的原子级异质集成,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传统半导体工艺中材料兼容性差、热失配等核心难题,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
技术突破:碳硅异质集成的关键创新
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低温键合与选择性外延生长相结合的新型工艺,在300mm硅晶圆上实现了碳纳米管阵列与硅晶体管的垂直互连。该技术突破了传统二维平面集成的限制,使碳基材料的超高频特性和硅基成熟工艺优势得以协同发挥。实验数据显示,异质集成器件的开关速度提升至纯硅器件的5倍以上,同时功耗降低40%。
应用前景:从高性能计算到智能传感
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极为广阔:在AI芯片领域,三维异质结构可大幅提升神经网络计算的并行处理能力;在5G/6G通信中,碳硅集成器件的高频特性将显著改善射频前端性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独特的机械-电学耦合效应为开发新型智能传感器开辟了可能,未来或可实现生物信号与电子系统的直接交互。
工艺突破背后的科学密码
成功的关键在于三项核心技术:原子层级的界面钝化技术将接触电阻降低至10^-9Ω·cm²量级;应力补偿结构设计使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成品率从60%提升至98%;自主开发的晶圆级转移技术实现了碳纳米管阵列的定向排布,取向一致性达到99.7%。这些突破被业界评价为"相当于在半导体领域搭建了新的材料高速公路"。
产业化进程与未来展望
目前该技术已完成8英寸晶圆的中试验证,预计2026年可实现规模化量产。微电子所正与国内头部芯片企业共建产业联盟,重点攻关异质集成设计EDA工具链开发。随着第三代半导体与二维材料的加入,未来可能形成更丰富的"三维异质材料芯片生态系统",这将重新定义芯片的性能边界。